一、聚焦“学”铸忠诚,政治建设有高度
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学院党委会议的“第一议题”来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4次、党政联席会“第一议题”学习9次,各党支部“三会一课”学习28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党建文化元素,通过“文、传、育”“三大环节”,突出“抓引领、抓品牌、抓先进”“三大抓手”,深化“党建+业务”融合,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制定和实施“3311”党建工作新思路,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建工作相融合,打造“板凳书院”党建工作品牌。学生第一党支部、学生第二党支部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生第一党支部获批学校第二批党建样板支部建设单位,实现零的突破。
(图为文学与传媒学院“板凳学院”揭牌仪式)
二、聚焦“干”显担当,教学管理有精度
始终坚持贯彻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学校的教学方针,重实际、抓技能、求实效,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格落实课程计划,抓好教学监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扎实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获自治区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4项;学院教师发表教学论文15篇。深化拔尖人才培养,2020级学生考研录取人数为27人,荣获学校本年度拔尖人才培养一等奖;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资格通过率100%。积极推进师生技能竞赛,3名教师获得广西发展论坛获奖征文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第十八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二等奖;1名教师获得2024年校级第十二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教师个人组特等奖;《山河虽已无恙,吾辈仍当自强》获得自治区级经典诵读二等奖;《我的墓碑》获得“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教师组二等奖。短片《林间翼》荣获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重新发展计划”单元入围奖;2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区大学生师范技能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初中组三等奖;3名学生分别获得第五届广西高校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中国本科生组二等奖、三等奖。深入推进专业建设,新引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2名,晋升副教授1名,获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立项1项。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教学成果比赛获国家级奖项23项、自治区级13项。
(图为文学与传媒学院开展广西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建设工作)
三、聚焦“创”聚合力,学科建设有广度
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专职科研队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加强重大项目持续攻关,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围绕中央和地方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培育一批重大科研项目。组建学科教育(语文)、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两个团队,确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培育建设专业硕士点,目前学科教学(语文)已有7名教师获批校内导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组织9名教师申报自治区第十八届社科成果奖,占全校总申报数44项的五分之一。举办“问津”学术沙龙42场。全院教师发表中文核心论文5篇,申请出版著作3部。
(图为文学与传媒学院举办“问津”学术沙龙)
四、聚焦“建”育队伍,学生工作有强度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围绕学风建设和服务保障水平“2条主线”,扎实推进学院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板凳课堂传国学,同心共筑石榴情”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获国家级重点团队;4支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入围2024年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入围数量排名全校第一;学院荣获学校2024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7名学生顺利考取研究生;学院连续四年获得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先进单位一等奖。1名辅导员获全区资助育人“精彩一课”微课一等奖;2名学生分别获全区资助主题征文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全院学生参加区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3项、优秀奖(含入围奖)79项。师生共建大创项目团队16个,其中荣获国家级立项3个,区级立项11个,校级立项2个。学生参与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获奖7项,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竞赛覆盖率达90%以上,学院获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奖。
五、聚焦“培”促交流,校地合作有力度
坚持对接地方发展需求,成立文学与传媒学院培训部,加强与各地开展培训合作,促进学院开源节流工作,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玉师智慧、注入玉师力量。承担国培各级各类项目2个,总金额到账60万元。完成19期、2678人次培训任务,实现培训总收入252.57万元,年末到账率达84.5%。
(图为文学与传媒学院培训部揭牌仪式)